王永庆收获的第二个财富就是钱。通过经营米店、米厂、砖窑厂、木材厂,他在30岁的时候,已经积累了5000万元台币,这为他接下来更大的创业,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。 从一无所知到塑胶大王
王永庆30岁的时候,刚刚是日本战败退出台湾的时候。经历了战争洗礼的台湾,百废待举。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之下,台湾制定了第一个四年经济计划,其中将玻璃、纺织、塑料原料、水泥等行业列为重点支援行业,可获得美国的工业援助资金。
当时的王永庆连“塑料”两个字都不知道怎么写,而且一开始的项目也并非由他承担——政府先是交给一个化工厂的老板,在化工厂老板考察了日本、欧洲的同类企业后,发现以台湾的能力根本无法达到规模效应而决定放弃后,政府才找到当时来申请制造轮胎的王永庆。王永庆后来回忆时,还常念叨:“我是被糊里糊涂地骗到这行来的。”
1954年3月,王永庆成立“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”,将自己50万美元的积蓄全部投进去,同时还获得67万美元的美国援助资金,从而开始了具有传奇色彩的“塑胶大王”之旅。
1957年3月,台塑工厂终于建成投产,当时月产100吨塑胶原料,是全世界规模最小的工厂。同时期的日本或欧洲的工厂月产能达到3000吨以上,因此王永庆的产品根本没有规模效益可言。更糟糕的是,他还受到两个极其恶劣的因素影响:一是当时台湾的月需求量只有50吨,这意味着王永庆的工厂每月都会有50吨的库存;而更大的困难来自质量,当时王永庆生产的塑胶原料主要用于制造塑料薄膜,再制成雨衣之类的日用品,但由于品质不过关,那些雨衣一穿就破,以至于当时的台湾人认为化学品都是骗人的。
|